Jun
25
青年麦田的烦恼
June 25, 2007 | 7 Comments
优比客曾是麦田的忠实读者,蚂蚁网出现之后,麦田的文章关注得少了些。昨天老白的这篇文章,把本客的目光重新拉回到麦田和蚂蚁网。麦田的故事,确实值得说说。
麦田是一个现象。从之前默默无闻的博客中国和天涯网员工,到知名网络评论家,麦田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。从这个页面可以看到,2006年2月16日麦田关于徐静蕾博客的分析文章一炮走红,吸引了60余篇留言。此后一个月,麦田20多篇精彩的网络社区分析文章,为自己争取到几乎与洪波等量的互联网话语权。这一速度,如同李金羽去年的26粒联赛入球,让后来者很难超越。
而从博客到创业者,麦田又只用了半年时间。2006年10月蚂蚁网的推出,让读者明白了麦田公司未开,博客先行的意图。而麦田的文章,也慢慢变成了推广蚂蚁网的软文。虽然麦田觉得,在博客上说什么,属于天赋人权,但很多读者却不这么认为,甚至有受骗的感觉。于是,博客里正面的评论少了,恶意的留言多了,麦田也开始有烦恼了。
从创业者,到成功的创业者,这次要花多少时间?麦田自己说,蚂蚁网至少能坚持5年。蚂蚁社区2.0颇有想象力的商业模式,和据说只有30%的功能完成度,让人觉得,这个估计并非保守。蚂蚁网能否成功,成了一桩悬案。面对蜂拥而来的质疑声音,麦田的烦恼又增加了。
优比客以为,造成麦田烦恼的,大约有这么几个原因。
1. 麦田以博客带产品的宣传策略,未必明智。网络评论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,就是评论的客观性。麦田在后期博客中对蚂蚁网颇为直白的推广,损害了读者对麦田客观性的印象,进而产生对蚂蚁网的逆反心理。麦田在博客上指点江山的气魄,与初期略显稚嫩的蚂蚁网,形成鲜明落差,也难免让人产生言过其实的感觉。
2. 蚂蚁网“有想象力”的商业模式,很难用一句话解释清楚,这是口碑营销、病毒效应等诸多流行制造理论最忌讳的一点。设想一下,当一个朋友告诉你,有个网站能满足你对“平凡生活”的所有需要,你能留下什么印象?一个产品,到了只有去看过用过,才知道是什么的时候,其推广难度,不言而喻。
3. 麦田对创业的理解,略有偏差。本客在“网络创业的规模生产与流水线作业
”一文中提到,成熟的创业者,不靠碰运气,而是通过系统的方法,把偶然的成功变为必然。麦田的投资人说,“你们团队这拨人,只要坚持,坚持十年,什么事都可成——就是开个饭馆都火了啊”,麦田就信了。投资人当然可以这么说,毕竟创业者只是他们投资组合中的一枚棋子,是他们变偶然投资成功为必然的工具。只要十投一中,投资人就可以等得起。问题是,麦田等得起么?
4. 麦田对待草根舆论的态度,还不够宽容。也许是蚂蚁网面对的负面评价和质疑过多,麦田已经习惯了对批评言论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。麦田的博客上,有人留言质疑麦田所说的“我们的目前资金和储备资金,能让我们团队零收入的情况下,还能发展2年”。如果蚂蚁网的天使投资额和团队规模确如网上流传的那样,那任何有公司运作经验的人,恐怕都会产生类似的疑问。回应舆论的质疑,本不是麦田的主要工作。而从“投诉你就是投资你”这个角度,来宽容看待针对蚂蚁网的批评,才是麦田现在需要做到的。
既做评论员,又做运动员的麦田,招来看客的起哄,本不意外。实际上,麦田的博客对蚂蚁网发展能起到的正面作用,已经越来越小。及时调整策略,将网络评论与蚂蚁网分开,麦田也许可以重新回到一年前那个没有烦恼的时代,重新成为互联网意见领袖。优比客希望看到,理想主义者麦田和他的蚂蚁事业,最终能够成功。毕竟,在这个行业,这个时代,这个国度,能坚持理想的创业者这个物种,已经濒临灭绝。
(图片来源:http://www.jluvip.com)
Comments
7 Comments so far
观点很到位,个人感觉mayi已经进入了误区,如何理解个人评论与官方博客的区别。
好文,申请转到窝窝的群组进行一下讨论~
优比客:谢谢!欢迎讨论。
以前读麦田,实在的东西比较多。现在越来越虚了,什么”网站的张力”开始自己吹泡泡了。。比较让人失望
分析的很深刻、很到位啊
优比客对麦田似乎很了解
在前期能吸引到VC的注意,他就达到目的了
不迁怒:你的失败与我的博客何干?…
…
好文!
好文章